为什么股市愿意为价值 1 美元的加密货币支付 2 美元?
市场愿意为持有加密资产的上市公司支付双倍价格,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:第一,企业可通过专业运作放大加密资产价值,例如教育投资者、开展借贷、运用杠杆、进行质押等;第二,机构资本因合规限制,将购买相关公司股票视为间接投资加密领域的唯一途径;第三,散户受“梗股效应”影响,因话题性跟风买入推高股价。此外,指数基金的被动买入机制也进一步支撑了这一溢价。
当前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: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持有价值1美元的加密资产,其市值往往会增加2美元。这种看似违背直觉的溢价交易,正从MicroStrategy这样的先行者扩散到越来越多的小型公司,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
为什么市场愿意支付双倍价格?
对于“1美元加密资产换2美元股票市值”的现象,市场上主要存在三种解释。它们分别从企业价值、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三个层面,剖析了这一溢价的成因。
猜想一:企业运营的“增值魔法”
第一种理论认为,公司持有的加密资产比个人持有的更有价值。因为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产进行一系列复杂操作,例如教育投资者、开展借贷、运用杠杆、进行质押等等。从业务协同的角度看,企业通过专业运作放大了资产的内在价值,因此市场愿意为其支付溢价。不过,这种说法虽然是官方口径,但其产生的实际价值是否能支撑100%的溢价,仍然受到许多质疑。
猜想二:机构资本的“合规通道”
这是最引人注目也最关键的解释。许多大型机构资本,如养老基金和传统共同基金,非常渴望获得加密资产的投资敞口,但其内部规定或监管限制使他们无法直接购买加密代币,甚至无法投资于相关的ETF产品。因此,购买这些“加密金库型公司”的股票,成为了他们间接投资加密领域的唯一合规途径。这种市场结构性的失衡,导致机构愿意支付高昂的溢价来获取这种稀缺的“股票形式的加密资产”。
猜想三:散户投资者的“梗股效应”
第三种解释则聚焦于散户行为。这个理论认为,许多散户投资者可能并没有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,他们只是被“加密”或“比特币”等热门标签所吸引。当一家公司宣布大量买入加密资产后,便会触发“梗股效应”(Meme Stock Effect),散户们跟风买入,纯粹因为其话题性和投机性,从而在短期内非理性地推高了股价,完全忽略了其背后资产的实际价值。
2025主流比特币交易所:
欧易官网:
欧易官方app:
币安官网:
币安官方app:
gate.io官网:
gate.io官方app:
Vanguard的被动选择:一个经典的案例
要理解机构通道理论,Vanguard(先锋集团)与MicroStrategy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。Vanguard的高管们向来对加密资产持批判态度,认为其波动性大、缺乏内在价值,不适合长期投资者。然而,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,这家资管巨头如今却是MicroStrategy的最大股东。
这是为什么呢?答案在于指数基金的“被动逻辑”。Vanguard管理着数万亿美元的指数基金,这些基金的目标是复制特定市场指数(如小盘股、中盘股、总市值指数)的表现。它们并非主动选股,而是根据指数成分股的权重被动地进行买入和持有。随着MicroStrategy的市值增长,它被纳入了越来越多的指数中。
因此,即使Vanguard的基金经理们不看好这家公司,甚至不看好比特币,其旗下的指数基金也必须按照规则买入并持有其股票。根据Bloomberg的数据,Vanguard持有超过2000万股MicroStrategy股票,分布在数十只不同的指数产品中。这完美地诠释了机构资本如何通过“被动”的方式,为加密概念股贡献了巨大的买盘和高溢价。
总结:市场正在被动地拥抱新资产
总而言之,股市为加密资产支付双倍价格的现象,是企业叙事、散户情绪和机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其中,机构因合规限制而寻求替代投资渠道,以及指数基金的被动买入机制,是支撑这一高溢价的核心驱动力。
这也揭示了一个更深远的趋势:无论你个人是否看好,加密资产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融入主流金融体系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最简单的投资方式——购买大盘指数基金,如今也意味着你正在被动地增加对加密领域的风险敞口。因为市场本身已经做出了选择,而指数基金的使命就是忠实地跟随市场,而非基金经理的个人偏好。
以上就是为什么股市愿意为价值 1 美元的加密货币支付 2 美元?的详细内容